這每一塊太湖石,背后都有一個園子和故事。石頭遷來又搬去,畢竟還在,而園子換了又換,難怪說石頭能夠幻化入世,直到記錄一部塵世的故事。 巡檢無錫的太湖石,絕沒有玩物喪志的可能——凡是帝王將相的好石頭,沒有一峰不回到人民手中的。蔡京為了逢迎宋徽宗的喜好,就說“皇上喜歡的都是些老百姓用不著的東西”,徽宗皇帝聽得理得心安,“花石綱”自然就不能算是擾民。事實上,“花石綱”直接導致了方臘起義,也導致了太湖石的乾坤大挪移。 國人對石頭的偏愛是自古而然。孫悟空從石頭里蹦將出來,一部《紅樓夢》全是石頭幻化入世的所記,無錫的太湖石峰也記錄下了歷史的挪移。 雖說太湖石的生年是四五億年前,但自從有了人,它們就只能標上晉唐、宋元的標簽,如是見于著錄、有名人拜、帝王封,就堪比珠玉了。今天無錫能找到的古園中的太湖石峰有繡衣峰、丈人峰、觀音石、美人石、米襄陽拜石、“福祿壽”三星石等等。 梅園“米襄陽拜石”
竹素園丈人峰 從惠山下河塘一條小弄堂拐進,可以看到一塊峭勁的太湖石傲立一隅,這就是丈人峰。丈人峰形態奇特,但并非“瘦漏皺透”,線條硬挺,酷似一個昂首袒腹、兩臂開張的大將軍,因此稱為“丈人峰”。它最早屬明代廣東按察司僉事馮夔所有,在他的“竹素園”中水池中央,“竹素園”地址在城中北禪寺巷,相當于今天的學前街東北片,離俞憲的獨行園很近。 馮夔去世后,“竹素園”連同丈人峰都賣給了以剛直聞名的進士顧可久。顧可久非常喜歡石丈,將竹素園易名為“石友園”。顧可久去世后,他的學生海瑞為他在惠山寺塘涇旁修建了一座祠堂,就是今天的顧可久祠,但這時丈人峰仍在城中石友園內。直到乾隆六十年,顧可久的九世孫顧光旭才將丈人峰移到這里,修建了“拜石山房”,并在石上刻詩兩首:“鑿池傍云根,根深云作雨。獨立天地間,不知有今古。”“以我三秋思,看君一片云,人來千載下,還與誦清芬。” 惠巖小筑觀音石 顧可久有個堂兄叫顧可學,官做得比他大,任過禮部尚書,卻是個阿諛奉承的人物。他在惠山寺山門外筑的小園“惠巖小筑”,就在今天朱順興油酥餅店的位置。今天“天下第二泉庭院”中,方池與院墻間的那組觀音石,就是惠巖小筑園中的舊物。 這組湖石酷似“觀音”與善財童子和小龍女,又以善財童子作揖拜觀音狀最為形肖。觀音石移來二泉時在乾隆十六年(1751),目的是為了修葺景觀,接乾隆皇帝的駕,搬來255年了。 顧可久祠“丈人峰”
王貴生認為,“米襄陽拜石”可能是三品石中一塊,也可能曾是清代揚州南園(九峰園)中九塊太湖石中的一塊,當年乾隆帝曾從揚州南園取走兩塊送到北京后,于敏中也可能從南園取走一塊。而三星石,可能就是從南京搬到金壇,又從金壇搬到無錫梅園的梁武帝的三品石。 仔細分析,王貴生的考證并不能為梁武帝的“三品石”與揚州九峰園中的四塊太湖石劃上等號;僅能說明三品石到過金壇,而無錫梅園的四峰湖石是從金壇遷來。天心臺這四峰太湖石到底是不是米芾的故物,或是更早的梁武帝“三品石”,恐怕會是一個永遠難解的謎。但它們的確是無錫太湖石中來歷最古的名石。 寄暢園美人石 無疑,“美人石”是無錫人最為熟悉的太湖石,她在這里臨水理妝至少已有三百多年。乾隆帝來看美人石時,認為這不是少女,而是一位大丈夫,因此賜名“介如”。在《南巡盛典》圖中,就繪有“介如石”,與今天的美人石形狀完全相同。 然而,稀奇的事并不是像不像美人。 寄暢園是秦家的私園,向來以古木奇石著稱,從來沒有換過主人,建園以來最大的災難要到太平天國,即使是明清之交,也沒有大的災難。打開近年面世的明萬歷年間所繪的《寄暢園五十景圖冊》,奇石眾多,卻找不到“美人石”。 圖冊中有一頁“石丈”,位置與今天的美人石相同,但高度較美人石高大許多,形狀也有很大差異。圖上的石丈倒是與乾隆眼中的“介如”相仿,沒有一絲釵裙之風。難道這會是美人石嗎? 在《寄暢園圖冊》五十景中,“綠蘿徑”、“云岫”、“盤桓”、“藤蘿石”、“含貞齋”等圖中均有面貌各異的獨立太湖石,“云岫”圖中的一塊湖石與今天的美人石倒十分相似。《寄暢園圖冊》繪制的時間與乾隆南巡時間相隔不過一百多年,其間寄暢園并沒有經歷過毀滅性災難,但就在這一百多年里,園中眾多的太湖石,僅僅留下了美人石一峰,殊為奇怪,這里究竟發生過什么? 有意思的是,“藤蘿石”、“含貞齋”兩圖中的兩峰太湖石,與梅園三星石中“福”、“壽”兩石酷似,令人不得不生遐想。那么,《樂農自訂行年紀事》中“從金壇于敏中后花園移來米襄陽拜石和噓云石”的記載,是指四石均從金壇移來呢,還是米襄陽拜石從金壇移來,而其余的湖石也有從別處移來的,既然可以移,就必須再作求證了。 石頭遷來又搬去,畢竟還在,而園子就換了又換,難怪說石頭能夠幻化入世,直到記錄一部塵世的故事。
·旅游目的地的確定
·外出旅游注重事項
·旅游方式的選擇
·旅途中購物的學問
·野外旅游如何應付意外事故
·保證旅游途中的健康